2018年6月3日药学院学术报告(100-102)

发布时间:2018-06-01 19:26:00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     报告题目(一):界面分子识别精确调控及生物应用

报 告 人:左小磊  教授

报告时间:201863日(星期日)1400-1500

报告地点:西南大学38303

主办单位:发光与实时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药学院

报告人简介:

左小磊,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级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获得国家“优青”(20142017结题优秀)、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CAIA奖)(2017,排名第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高峰学科—临床医学“临床专职科研队伍”(2017)、上海市浦江人才(2013)、中科院百人计划(2013年择优支持;2017年结题优秀)等。长期从事生物传感、DNA三维纳米探针、疾病早期检测、分子影像等领域的研究。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 Nature Protocols, Chem. Rev.JACS, 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 Nano Lett.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论文SCI他引3500余次,其中7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相关工作被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等杂志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介绍或高度评价。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项目1项等。

 

报告摘要:

生物探针的界面自组装及其精确调控一直是制约生物传感器发展的瓶颈问题,直接关系着生物探针的识别效率、识别速度和特异性等关键指标。我们致力于将DNA纳米技术与界面生物分子的自组装精确调控相结合,可以在纳米级精度,实现生物分子的界面调控(包括对生物探针的组装密度,空间取向等)。在利用四面体DNA三维纳米结构作为生物传感新平台的基础之上,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尺寸大小的新型四面体,可在2.38-12.8纳米之间精确调控DNA探针之间的纳米距离, 并通过电化学,荧光,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这种界面进行了表征与测定, 并深入探讨了DNA探针的识别效率和速度与探针之间距离的密切关系。我们称此技术为“跨尺度的界面精确调控”,即传感界面具有纳米级精度的调控特性,同时又可以实现宏观尺度的制备。纳米级精确调控保证了传感界面的快速传质过程,而在宏观尺度的制备保证了极低浓度的靶分子与探针的碰撞几率。充分利用DNA纳米结构精确可调的特点,进一步发展了针对蛋白质、核酸(DNA/RNA)、小分子等不同分子水平靶标的高灵敏检测方法。基于这一精确自组装策略发展的通用生物检测平台为实现多分子水平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奠定了基础,为实现癌症早期精准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      报告题目(二):功能化DNA纳米结构的精确组装与调控

报 告 人:卢春华  教授

报告时间:201863日(星期日)1500-1600

报告人简介:

卢春华,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主要从事生命分析化学与纳米医学基础及应用研究,在纳米分子影像探针,纳米生物传感新技术,DNA超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机器等方面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发表论文包括Chem. Rev.; Acc. Chem. Res.;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Nano lett.; Adv. Mater.; Theranostics; Small; Anal. Chem.等。

报告摘要:

DNA不仅是生命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生物遗传物质,在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DNA构建的分子器件是目前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利用DNA搭建搭载平台,封装各种分子,可以用于治疗、检测;DNA和蛋白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利用这种特性,研究者也可以研究特定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设计DNA纳米结构响应温度、pH、离子浓度等多种条件,为纳米结构在DNA计算,信息携带,生物传感等方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报告题目(三):长余辉纳米探针合成及生物医学应用

报 告 人:袁荃  教授

报告时间:201863日(星期日)1600-1700

报告人简介:

袁荃,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2011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4年获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人才青年学者,2015年入选第二批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5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7年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roc. Natl. Acad. Sci.,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

报告摘要:

长余辉材料是一类在激发光关闭后仍能持续发光的新型光学材料。由于生物样本自发荧光在激发光关闭后迅速消失而长余辉材料能持续发光,因而在自发荧光消失后再检测余辉信号能够有效消除自发荧光干扰。此外,长余辉材料余辉持续时间长,是生物示踪和长期生物成像的理想材料。我们在长余辉纳米材料控制合成和生物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们通过离子掺杂合成了系列尺寸和发光可调控的镓锗酸锌长余辉纳米颗粒,并且在该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核酸适体构建了长余辉纳米探针,该探针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实现了无背景肿瘤靶向成像。我们还通过控制合成反应条件,实现了锗酸锌长余辉纳米棒的尺寸和光学性质的调控,并且构建了核酸适体修饰的长余辉纳米探针,实现了癌症病人血清中溶菌酶的检测。我们开发的长余辉纳米材料在疾病诊断、生命活动监测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