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题目(一):卟啉及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研究
报告人:卢小泉 教授
报告时间:2018年4月27日(星期五)8:30-9:30
报告地点:西南大学药学院42教217室
报告人简介:
天津大学理学院院长,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甘肃省生物电化学与环境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电化学技术与纳米器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7年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电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常务理事,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电化学,新能源开发,化学计量学与生物信息学新方法研究等。近年来在Analytical Chemistry,Chemical Communication, Small, Nanoscale,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一区以上70余篇。出版专著8部,其中英文合著2部(各1章节);软件著作权一项;申请相关专利60余件,其中授权39件。
报告摘要:
卟啉及金属卟啉化合物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在生物界面发生的电催化或光催化反应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对其电化学和光学性质的研究逐渐成熟。本课题组长期从事卟啉类生物分子的电子转移机制研究,通过自行研制的UV-Vis/SECM技术平台,解决了对光合作用过中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模拟光系统II产氧过程以及光催化材料活性位点微区扫描成像的科学问题,为研究复杂光合作用和新能源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探究多步电子转移行为与光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同时,提出了薄层界面的多步电子转移机理,为难溶/微溶超痕量化合物的电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解决了超微量生物分子界面电化学性质研究难的问题。
此外,电化学发光(ECL)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分析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分析、DNA分析、生物传感器、药物分析、临床诊断以及食品检测等多个领域。而卟啉化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光剂,在ECL体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组已经构建了多种卟啉基材料和新型量子点ECL传感器,且实现了对重金属离子和生物小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003 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期间在夏兴华教授组从事研究工作。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尔康院士组攻读研究生,2009 年毕业获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陆艺教授与聂书明教授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 年加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自开展研究工作以来,在Nature Nanotechnology、ACS Nano、Analytical Chemistry 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60余篇研究论文,论文被引用4000余次,H-指数为32。目前,研究工作集中在生物纳米功能材料(纳米酶)、生物纳米医学、生物分析与传感等方面。
报告摘要:
纳米酶(nanozymes,又称纳米模拟酶)是一类既具有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又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模拟酶。与天然酶及其它模拟酶相比较,纳米酶具有非常独特的优点。首先,其纳米材料的化学本质赋予了纳米酶多重功能(即除催化活性外还具有光学、电学、磁学等其它功能);其次,其丰富的表面化学性质和高的比表面积使得纳米酶易于化学修饰和连接生物识别分子,便于构建特异的生物分析探针;此外,纳米酶的催化活性与其结构、组分、形貌、表面修饰层等密切相关,这为理性设计高效纳米酶提供了可能。这里将介绍我们在纳米酶的设计与构筑及在体外检测和活体分析应用等方面的相关进展。
& 报告题目(二):纳米酶:下一代人工模拟酶
报 告 人:魏辉 教授
报告时间:2018年4月27日(星期五)9:40-10:20
报告地点:西南大学药学院42教217室
报告人简介: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003 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期间在夏兴华教授组从事研究工作。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尔康院士组攻读研究生,2009 年毕业获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陆艺教授与聂书明教授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 年加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自开展研究工作以来,在Nature Nanotechnology、ACS Nano、Analytical Chemistry 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60余篇研究论文,论文被引用4000余次,H-指数为32。目前,研究工作集中在生物纳米功能材料(纳米酶)、生物纳米医学、生物分析与传感等方面。
报告摘要:
纳米酶(nanozymes,又称纳米模拟酶)是一类既具有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又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模拟酶。与天然酶及其它模拟酶相比较,纳米酶具有非常独特的优点。首先,其纳米材料的化学本质赋予了纳米酶多重功能(即除催化活性外还具有光学、电学、磁学等其它功能);其次,其丰富的表面化学性质和高的比表面积使得纳米酶易于化学修饰和连接生物识别分子,便于构建特异的生物分析探针;此外,纳米酶的催化活性与其结构、组分、形貌、表面修饰层等密切相关,这为理性设计高效纳米酶提供了可能。这里将介绍我们在纳米酶的设计与构筑及在体外检测和活体分析应用等方面的相关进展。
& 报告题目(三):石墨纳米囊拉曼生化分析
报 告 人:陈卓 教授
报告时间:2018年4月27日(星期五)10:20-11:00
报告地点:西南大学药学院42教217室
报告人简介: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至201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起被聘为湖南大学生物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并加入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12年起任湖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目前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Biotechnol.、Nat. Commun., J. Am. Chem. Soc.、Angew Chemie.、ACS Nano、Anal. Chem.等杂志发表论文31篇,并有中国发明专利6项。承担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等科研基金。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湖湘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对象,2015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2018年入选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
报告摘要:
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振动光谱技术,已成为分子医学研究领域中有价值的检测手段,基于拉曼振动光谱的生物检测技术已被广泛的建立和发展起来。围绕拉曼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与成像中的科学问题,我们针对性地开展功能碳纳米材料设计,着重在拉曼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的提高、活细胞内拉曼成像分析的增强、活细胞与活体内多模态检测与成像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将贵金属纳米粒子包裹在石墨烯薄层中,我们设计构造了贵金属石墨纳米囊拉曼生化分析平台。我们研制了超级稳定的银纳米颗粒,并通过功能化修饰核酸适配体等分子,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低背景、快速拉曼成像。我们还研制了金石墨纳米囊复合纳米结构,结合拉曼与双光子荧光成像等模式,实现了对细胞的多模态检测与成像,进一步提高了成像的灵敏度。我们还设计了金纳米粒子修饰的磁性多层石墨纳米囊体系,并利用其作为内标和增强基底消除了常规传统内标分子的不稳定有背景干扰等问题,提高了拉曼检测的准确性。基于石墨纳米囊的拉曼分析平台的建立,为其在生物医学等复杂体系的应用提供有效的工具显示了广阔的前景。
& 报告题目(四):基于DNA自组装技术构建生物传感器及靶向药物传输系统
报 告 人:毕赛 教授
报告时间:2018年4月27日(星期五)11:00-11:40
报告地点:西南大学药学院42教217室
报告人简介:
青岛大学博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年于南京大学化学博士后出站。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2017年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主要研究方向: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核酸纳米技术、单分子检测与成像。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Anal. Chem.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0的39篇,论文他引1204次,单篇最高他引111次。长期担任Chem. Sci.、Anal. Chem.、Chem. Commun.等多个SCI期刊审稿人,2015年被Biosens. Bioelectron.评选为杰出审稿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优青、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各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参编译著《电化学与生物传感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二位),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一位),2016年获青岛市青年科技奖。
& 报告题目(五):原子光谱现场分析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装置
报 告 人:郑成斌 教授
报告时间:2018年4月27日(星期五)14:40-15:20
报告地点:西南大学药学院42教217室
报告人简介: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目前研究兴趣包括环境分析化学新方法、新装置以及仪器小型化等。近年来在Anal. Chem.、Environ. Sci. Technol.、ACS Catal.、J. Mater. Chem. A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5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项目资助或奖励;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执行副主编、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学生英才计划指导教师等社会服务工作。
报告摘要:
突发性环境和食品安全事件对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提出了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原子光谱是元素分析不可或缺的分析方法,但受限于样品消解、仪器体积和能耗等原因,传统原子光谱很难用于元素现场分析。鉴于此,我们课题组近年来在样品消解、样品引入、仪器部件和装置开展了系列研究,建立了一些现场样品消解方法和开发了一些有望用于元素现场分析的装置。
& 报告题目(六):非均相催化反应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报 告 人:谢微 教授
报告时间:2018年4月27日(星期五)15:20-16:00
报告地点:西南大学药学院42教217室
报告人简介:
第十二批国家“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欧洲化学出版会Outstanding Reviewer Award、洪堡学者。教育和科研经历: 2009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0-2012年任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物理系洪堡学者,2013-2016年任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化学系项目负责人(PI) ,2016年至今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等离激元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应用研究;表界面化学反应的原位表征;光能转化与储能。
报告摘要:
催化表界面成分复杂、分子结构不断变化,通过传统的非原位分析手段对其进行表征非常困难。在催化表界面进行原位检测可分析反应物种的变化过程,有望解释催化机理并指导高性能催化剂的制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并且具有很好的表面选择性,可专注检测表界面物种而不会受到外部组分信号的干扰。SERS检测需要依托金、银等贵金属等离激元纳米材料,而传统的非均相催化剂通常不具备等离激元活性,对催化反应进行SERS检测的关键在于制备同时具有催化和等离激元两种性质的金属纳米结构。我们为此设计并合成了几种双功能SERS基底纳米粒子,通过模型反应初步实现了金、银、铂等纳米粒子催化反应的SERS检测。催化反应的SERS检测不仅限于对模型反应物分子结构变化的研究,通过微流控反应控制检测装置对反应条件进行精准调控,并对催化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以此对分子与催化表界面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这些研究表明SERS在催化检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检测范围有望拓展到金、银、铂等贵金属之外的过渡金属及其氧化物纳米催化剂,甚至金属配合物等固载化均相催化剂。
& 报告题目(七):单细胞实时电化学监测
报 告 人:黄卫华 教授
报告时间:2018年4月27日(星期五)16:00-17:00
报告地点:西南大学药学院42教217室
报告人简介: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单细胞分析、生物电分析化学以及微流控芯片。先后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973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迄今已在Angew. Chem. Int. Ed., JACS, ACS Nano, Chem. Sci., Anal. Chem.等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80余篇,参与主编专著1部。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报告摘要:
我们针对单细胞实时动态监测对电化学方法的需求及挑战,进行了长期系统的探索和积累,将主要汇报以下三方面研究内容: 1) 构建多种高性能(高灵敏、生物相容性好、光催化自清洁)微纳米电化学传感界面,有效提升了电化学传感器的综合性能;2) 发展柔性可拉伸电化学传感器,实现了形变细胞以及细胞机械力信号转导的实时监测;3) 研制新型纳米电极并发展亚细胞实时动态监测方法,实时探测了突触间隙内部神经递质胞吐动力学过程以及胞内活性氧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