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15日,由西南大学、重庆药学会主办,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药学会药学教育专委会承办的“第三届华西药学论坛暨西部药学院院长论坛”在西南大学药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本届论坛邀请了包括院士、国家杰青在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新药创制关键核心技术、药学人才培养、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研讨;并邀请了国内知名药企的业界精英就各大院校的药学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交流。我院研究生认真听取学术报告,主动思考、认真总结,发出了自己的思考。
报告一
“生物制药产学研模式探讨——我国原创细胞生长因子药物研发之路思考”
李校堃,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在细胞生长因子再生与系统调控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阐明FGF家族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解决了系列理论与产业化技术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FGFs细胞生长因子研制成功并投产的国家。
在报告中,李院士介绍了:以生长因子为代表的蛋白质药物基础理论研究与新药研发,重点聚焦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族蛋白的功能、系统理论与新药研究。经过一系列基础探索,李院士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发出促组织损伤与再生修复的一类新药和三类载药医疗器械,广泛应用于烧伤、难愈性溃疡、重大灾害性创伤和国防战伤救治;发现并系统阐明了FGFs家族蛋白与代谢疾病的作用机制;提出的“生长因子代谢轴”理论假说,为相关代谢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为生长因子治疗代谢病的新药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李院士详细的介绍,同学们对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20级药学专业刘明纯同学根据报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FGF21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作用、其相比于其他降压药的优势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李校堃院士做学术交流
文案/2020级中药学赵华鑫
报告二
“Collective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Vincamine Alkaloids—Evolution of Synthetic Strategies to De Novo Total Synthesis”
陈芬儿,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2020年7月,受聘为药物研究院院长。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及英国Kings college London生物药学系做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精细有机可控合成和精细化工技术及其工程化研究,并担任了5份国际刊物和5份国内核心刊物编委。
在报告中,陈院士主要介绍了“用非对映选择性亚胺还原策略(第一代合成)、增加亚胺氢化作用的空间位阻策略(第二代合成)进行不对称合成长春胺类生物碱”。进一步以小蔓长春花为例,对“长春胺类生物碱集成式不对称全合成的研究——从头合成策略的演变”进行了详细讲解。陈院士还介绍了氨基基团在ABCDE五元环合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对药物合成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陈院士的精彩报告,让同学们对有机可控合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化学基团在合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我院药物化学专业的同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引发了同学们对“不对称全合成思路是否适用于其他化药的合成”和“纯顺式3a结构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问题的讨论与思考。
陈芬儿院士做学术交流
文案/2020级中药学赵华鑫
报告三
“超级细菌的免疫防治药物研究的科学难题与策略”
邹全明,陆军军医大学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开展创新生物制药与疫苗研发、耐药细菌感染与免疫机制研究。牵头创建国家重点领域严重感染致病菌疫苗研发创新团队,成功研制世界首个预防胃病的幽门螺杆菌疫苗,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超级细菌是多重耐药菌的泛称,是目前临床感染最严重的病原菌。随着抗生素滥用问题日益严重,耐药细菌不断呈全球化流行趋势,临床面临“无药可治”的严峻挑战。邹教授在报告中提出,特异性免疫防治将是最终遏制超级耐药细菌流行感染的希望所在;从毒株收集及鉴定、动物感染致死模型建立、疫苗候选抗原的筛选及鉴定、疫苗中试生产工艺研究、金葡菌疫苗质量标准研究等方面介绍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超级细菌疫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挑战与策略。
邹教授的报告不仅增加了同学们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也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部分同学在抗原免疫原性的研究中抗原剂量控制问题和基于耐药性细菌的免疫防治药物研发有哪些切入点和新思路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邹全明教授做学术交流
文案/2020级中药学赵华鑫
报告四
“清热解毒中药治疗肺部感染的免疫调控机制与药效物质”
陈道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常用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40项,发表研究论文22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呼吸系统的病毒感染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面对病毒变异、细菌耐药、合并感染等临床治疗难点,清热解毒中药为治疗呼吸系统的病毒感染提供了新思路。在本次报告中,陈教授介绍了清热解毒中药在治疗呼吸系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提出抑制补体过度激活是清热抗炎的重要途径之一。陈教授的报告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我国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学习到了中药在免疫调控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思考,部分同学提出清热解毒中药在治疗其他疾病方面是否有显著效果等疑问。
陈道峰教授做学术交流
文案/2020级中药学赵华鑫
报告五
“中药活性成分细胞膜亲和识别研究进展”
王嗣岑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细胞膜色谱新方法、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及中药物质基础分析等研究。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54篇,主要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
在本次报告中,王教授从细胞膜色谱技术、细胞膜固相萃取技术、细胞膜磁性萃取技术、细胞膜固定化技术及细胞色谱技术五个方面介绍了中药活性成分的细胞膜亲和识别研究,并通过实例说明了这些技术的具体应用。基于王教授的报告和同学的专业知识,部分同学提出:中药成分复杂,而细胞膜色谱目前没有具体分子机制,色谱柱的制备也比较困难,都是实验室自行制备,基于这些情况,怎样去改进才能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使用呢?另外,还提出了细胞膜仿生活性成分识别制备的细胞膜色谱技术与传统的色谱技术相比,有哪些优势、特点和需要攻克的难点等疑问。
王嗣岑教授做学术交流
文案/2020级中药学赵华鑫
报告六
“Catalysis, Chirality, Corannulene——催化,手性,碗烯”
Jay Steven Siegel (杰伊.西格尔),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性超分子架构的设计、医药化合物的工业生产与合成、手性有机合成及其立体化学,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50余篇。
在本次报告中,Jay Steven Siegel教授主要介绍了药物化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包括甲硅烷基阳离子、天竺葵烯及手性等相关专业知识,详细讲解了甲硅烷基阳离子•晶体与溶液结构等内容。Jay Steven Siegel教授的研究内容,对从事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提高了同学们对“心环烯”这一新结构的认识,拓宽了同学们在化学结构方面的知识,全英文的报告也让同学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Jay Steven Siegel教授做学术交流
文案/2020级中药学郑柳静
报告七
“脑微血管网分子事件及其药理学意义”
韩峰,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主要开展心脑血管和神经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及新药研究。《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副主编,日本Tohoku University客座教授。近年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7),省自然科学奖等奖励。
在报告中,韩教授主要介绍了脑微血管疾病治疗面临的困境、脑血管疾病是基于细胞间通讯异常分子机制的神经元功能障碍;讲解了在神经血管单元损伤病程中,硝化应激的病理学意义;分享了基于靶向硝化应激信号通路的创新药物转化研究。
通过韩教授的详细讲解,同学们了解了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到脑血管疾病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迫切研发创新药物的必要性。在交流中,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提出“在神经系统与血管系统的研究中,除了使用Sema 3G进行实验,还有其他指标吗?的思考”。
韩峰教授做学术交流
文案/2020级中药学郑柳静
报告八
“有机/金属协同催化不对称反应研究”
陈应春,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以及生理活性物质的设计与合成等工作,重点在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合成领域方面开展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引用达到7500余次。
陈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部分已上市的手性药物,说明了手性催化是手性药物合成的基础、为创新手性药物研究提供物质源泉;讲解了其学院建立的虚拟组合化合物库,通过化合物的骨架在库中进行筛选,发现了多种具有抗肿瘤、神经保护等生物活性的结构;另外,在报告中陈教授也提到:做有机合成需要与做药物研发的团队多进行交流合作,去验证新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是否存在药效作用。
陈教授的报告,提高了同学们对手性药物的认识,加深了对药物合成与药效作用关系的理解;促进了同学们进一步学习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筛选的流程,积极思考在研究协同催化过程中最关键步骤。
陈应春教授做学术交流
文案/2020级中药学郑柳静
报告九
“药物分析新技术与方法的机遇挑战及进展”
陈子林,工学博士、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药物分析与筛选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主要是生物及药物样品的微柱色谱、电泳分离及其与质谱联用技术,手性药物微柱色谱分离技术及分析新方法,生物传感器及药物分子识别材料等方面。先后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陈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到,目前药物分析面临的挑战是迫切需要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讲解了药物分析的一些新技术和方法,例如:固相微萃取技术、毛细管电色谱技术、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等并分享了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进展。
分析、分离技术在同学们的日常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了解新技术和新方法能够为大家解决科研问题提供新思路。根据陈教授报告的内容,同学们就“准药物分析技术方法是否适用于复杂成分的分析”、“在药物靶标等的研究中,药物分析手段是否有突破性进展”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陈子林教授做学术交流
文案/2020级中药学郑柳静
报告十
“心脏疾病的新型治疗的探索”
陈雄文,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主持中国或者美国国家级项目8项,美国全国性学会项目2项,参与NIH项目15项。现为多种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或编委,美国AHA、中国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国家/学术组织的基金评审人。
在本次报告中,陈教授介绍了现有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包括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特点和优势以及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重点讲述了目前治疗心脏疾病的新型药物研究——多肽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多种新型治疗研究,其为探究心脏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新方向。
陈教授的报告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心脏疾病在临床中的治疗难点、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未来发展的趋势,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深入地探索。同时陈教授的精彩报告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2020级中药学杨艳同学阅读相关文献后,在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治疗心脏病的策略方面提出了自己疑问;2020级中药学赵华鑫同学就Ca2+信号和β-肾上腺能信号通路在心脏生理和病理中的作用等问题,与同学展开讨论。
陈雄文教授做学术交流
文案/2020级中药学陈鹏坤
报告十一
“新型PDE5抑制剂临床前评价与I期临床研究”
陈中祝,重庆文理大学药学院/创新靶向药物国际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重庆市“百人计划”专家,重庆市首届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发表SCI论文30多篇,申请国际国内专利10多篇。
陈教授主要介绍了由重庆文理学院自主研发的PDE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一类新药的临床前评价研究和该新药在美国和中国的临床I期试验。该药可有效扩张血管,对肺动脉高压这一治疗难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心脏等副作用较小。除PDE5抑制剂以外,陈教授还致力于将治疗急性白血病、骨质疏松等靶向新药推向临床,不断为创新靶向药物的研发做出巨大贡献。
陈教授的报告让同学们学习到靶向药物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将靶向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刻不容缓。部分同学就PDE5抑制剂在治疗急性白血病、骨质疏松方面的作用,单独用药还是协同用药效果更好等问题开展讨论。
陈中祝教授做学术交流
文案/2020级中药学陈鹏坤
报告十二
“中药当归的现代研究及产业发展探讨”
吴国泰,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甘肃省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药理学、中药药理毒理与安全性评价、动物实验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5年,主持完成科研课题4项,主持在研课题3项,参与完成科研课题8项,发表论文60余篇。
在本次报告中,吴教授主要介绍了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的现代研究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讲解了传统中药如何在现代新型科技研究手段下焕发新光彩,绽放新生命,为更好的服务人民提供了一条较为系统的新道路。吴教授告诉我们,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大力发展中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报告结束后,2020级中药学郑柳静同学基于当归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在其他许多药材中也能找到,因此如何从其他角度去挖掘当归的价值和特殊活性成分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吴国泰副教授做学术交流
文案/2020级中药学陈鹏坤
报告十三
“噬菌体在耐药菌检测与治疗中的应用”
付志锋,西南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过结合化学发光/电致发光,免疫分析,微流控芯片等技术,研制了数种流动式免疫传感器与免疫传感阵列。迄今为止,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申请专利6项,3项已获授权。
付教授主要介绍了噬菌体在耐药菌检测和治疗中的应用,利用生物发光法建立了基于噬菌体识别的铜绿假单胞菌活菌检测方法,可用于该细菌的耐药性快速检测,同时付教授对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性想法。通过这次报告,让同学们对噬菌体检测耐药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药物分析手段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根据付教授的报告内容,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就基于噬菌体检测耐药菌的方法是否是一个长久而稳定的治疗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2020级中药学陈鹏坤同学就检测安全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利用噬菌体对抗耐药菌时,应该要注意到噬菌体是否不受控制的大量产生,从而对人体产生危害;2020级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何海艳同学认为任何生物都还在不断进化,耐药菌容易对药物产生抗体,对于噬菌体裂解耐药菌,就目前研究来看,耐药菌是否也在适应噬菌体的裂解功能从而产生对抗作用?
付志锋教授做学术交流
文案/2020级中药学陈鹏坤